近年來,北京市高度重視靜態交通行業發展,將治理停車亂、停車難作為治理首都“交通病”的重要方面,先后開展一系列綜合治理工作,在盤活停車資源存量、擴大停車設施總量、優化停車需求增量、調整市民出行結構等方面取得了可喜進展,讓市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。
當前,停車難已日漸成為大城市的痼疾,如何破解停車難,成為治理者面臨的一道嚴峻考題。北京市國資委、北京市交通委日前牽頭成立了北京靜態交通投資運營有限公司,試圖破解這一難題。
據公安部交管局統計,截至2017年3月底,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首次突破3億輛,其中汽車達2億輛。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,目前我國大城市小汽車與停車位的比例約為1∶0.8,中小城市約為1∶0.5,而發達國家約為1∶1.3,保守估計我國停車位缺口超過5000萬個,僅北京,停車位缺口已達129萬個。
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,我國的發展已達至怎樣的高度;也不難想象,包括停車難在內的種種城市病,將會呈現怎樣的烈度。一個“用幾十年走過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”的國家,城市治理能力能否也跟上這樣的速度,甚至超前規劃、未雨綢繆,是擺在城市治理者面前的時代課題。
隨著城市發展日漸成熟,大拆大建的空間越來越小,城市管理將不可避免地走向“螺螄殼里做道場”,越來越多地用“繡花針”功夫求取利益平衡。工業化、城鎮化是一個不可逆的進程,城市治理已無回頭路可走。因此,既然“大刀闊斧”已越發艱難,“大開腦洞”才是應對之方。可以想見的是,未來諸如停車難的城市病將會越發常見,不能讓城市發展削足適履地適應城市治理,而要用城市治理為日漸擁擠的城市拓展出生活和發展的空間。
小小的停車位,其難度不亞于一場綜合大考。空間不足怎么辦?從老舊小區里挖潛改造、獨立選址。信息傳輸不及時怎么辦?運用大數據,構建“互聯網+停車”的智能化體系。經營企業多、專業化程度低怎么辦?整合資源,以“資本+信息+市場”的方式,構建統一規范的運營機制。日益發展的城市,紛繁復雜的城市病,呼喚精細邃密的治理方式。
解決好停車難、停車亂等問題,需要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,創新城市停車管理的體制,積極適應城市管理體制變革、信息技術應用深化的新形勢。當大數據成了高頻詞匯,共享經濟成了新興業態,這些大可供管理者作為施政參考。治理者不妨“大開腦洞”,讓這些新技術、新思維、新產業及時地反映在政府決策中,讓治理措施也像城市面貌一樣日新月異,不斷帶來新的驚喜。
來源:智能交通網 作者:光明日報
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