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深入貫徹全國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現場會精神,認真落實南寧、濟南現場推進會部署要求,成都交警支隊切實強化科學治堵責任擔當,從更大格局、更廣視野、更高標準上謀劃推動“成都治堵十條”,堅持破立并舉,沿著智慧治堵、工程治堵、依法治堵三條路徑,系統治理交通擁堵“城市病”,不斷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環境。
一、崇尚創新:破傳統管理思維立現代治理觀念
深入推進實施“成都治堵十條”,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,從制度創新、規劃創新、科技創新等多維度,打破傳統管理手段的局限性,推動城市交通向現代治理轉變。一是以制度創新爭取黨政抓統籌。積極向黨委政府建言獻策,提請完善城市交通頂層設計,圍繞“以規劃為引領,源頭根治交通擁堵‘城市病’;以硬件為支撐,增強城市交通承載能力;以法治為保障,提升全民文明交通素質”三大目標體系,加強城市交通綜合治理。市委書記、市長親自調研部署推進“成都治堵十條”,市委、市政府有關部門聯合啟動專項督查,細化“智慧治堵、工程治堵、依法治堵”三大方面、10項任務、27項措施,推動市級職能部門和各區(市)縣政府履職盡責。二是以規劃創新提升交警話語權。聯合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、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研究形成《關于建立城市交通承載力分析機制的初步研究報告》,推動優化城市規劃機制,推動交警前置參與規劃建設,后置參與評估驗收,促進城市交通與城市融合發展。推動落實智能交通科技設施隨新改擴建道路“同步立項、同步設計、同步建設、同步驗收”,確保道路規劃建設符合交通管理要求。三是以科技創新破解資源約束。攜手百度、滴滴、高德等互聯網企業,加快推進公安網、智能交通專網與互聯網“三網融合”、數據共享,深化交通運行、出行規律大數據分析,賦能交通管理的感知力、傳播力和處置力。依托百度地圖定制開發“成都交通實時監測與研判分析平臺”,強化交通流、互聯網、手機等多元數據融合,云計算生成道路交通流量實時地圖,在城市主干道223塊LED誘導屏滾動發布。借助移動互聯網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,試點優化交通信號燈配時,逐步在重要路口推廣應用。
二、注重協調:破供給要素瓶頸立系統挖潛空間
堅持挖潛既有道路設施能力,以繡花功夫和精細化追求,不斷實踐創新,深入實施“路口提效、路段提速、路網擴能”交通組織措施,從空間、時間、組織多重挖潛,點、線、面三管齊下,綜合提升城市交通承載能力。一是秉承匠心,促進路口提效。以明確路權、規范通行為切入點,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精細分離交通流,有效規范快慢交通秩序,提高路口運行效率。一方面是“機非分離”,突出行人和非機動車通行權益,大力推進路口機非分離交通組織,將路口停止線和人行橫道后移,縮短行人過街距離,增大路口非機動車等候空間。另一方面是“雙待疊加”,最大化利用路口剩余空間,在具備條件的路口設置“直行待行區”和“左轉待轉區”,利用LED屏提示車輛進入待行區或待轉區,減少車輛排隊長度。二是精致設計,助力路段提速。根據交通流規律特征,有機融合交通設計理念與交通組織措施、道路渠化改造、新型交通設施,在主干道路設置工作日早晚高峰潮汐車道;推動成渝高速開設新出口,對沿線節點進行立交化改造;主導建立 “項目施工設計、施工工藝設計、交通組織設計”三同步機制,督促占路施工單位減少道路占用;推動打通斷頭路,有效消除道路“腸梗阻”;全面排查整治道路病害,督促責任部門更換缺失井蓋、平整路面、完善交通安全設施,優化道路通行環境。三是重塑肌理,實現路網擴能。堅持全市交通一盤棋,一手抓“供給側”交通組織改善,一手抓“需求端”出行模式引導,有效擴大路網交通容量,提高道路整體運行效能。堅持“快出慢進”調控總量。積極推動城市快速路起止點“錯位”布置,出城起點向內縱深,進城終點向外疏解,放射性主次干道采用進出城不對稱放行的交通信號配時方式。堅持“以靜制動”管理需求。圍繞360條靜態交通嚴管街,依托“1+N”警協聯動模式,對違法停車采取“零容忍”,最大限度還路于行;在公交地鐵覆蓋的商圈、醫院等交通吸附點,設置智能全球眼,對違法停車嚴格抓拍記分。堅持“雙單模式”均衡流量。針對部分老舊小區停車配建不足問題,遵循“總量控制、布局合理、規范有序、逐步減少”原則,在具備條件的道路科學設置單側差別化收費停車泊位;制定“遠引近繞、以面保點、精準誘導、分層管控”交通疏解方案,將占路施工點位周邊次支道路設為單行道,暢通區域循環功能。
三、倡導綠色:破駕車依賴難題立綠色出行方向
堅持把“保障公交優先發展、改善慢行交通環境、降低私家車使用強度”作為緩堵保暢的核心策略,交通組織模式以“公交+慢行”為主導,推動交通出行結構逐步向綠色交通轉變。一是突出“兩保”,增強公交競爭力。在保障公交優先發展過程中,把保路權、保準點作為重要目標,出實招、重實效。推進公交專用道連線成網,在市區單向3車道以上的主次干道全部施劃公交專用道,在二環高架快速路全線設置BRT,部分潮汐車道僅允許公交車雙向通行,公交專用道總里程達到702公里。確保公交專用道絕對路權,建設固定抓拍設備232套、移動抓拍設備950套,嚴管社會車輛占用公交專用道違法,確保公交車的運行速度和準點率。規范公交車進出站秩序,對主次干道公交車站實施港灣車站改造,在中小街道設置社區巴士專用泊位,減少公交車停靠干擾,優化乘客候車空間。二是鼓勵“共享”,提升慢行吸引力。著眼解決“最后一公里”問題,在共享單車進入成都后,以支持鼓勵綠色低碳出行的態度,提出“政府搭臺、企業擔責、社會共治”的理念,推動自行車回歸城市。聯合城管、交通部門發布《成都市關于鼓勵共享單車發展的試行意見》,重新修編《成都市中心城區公共區域非機動車停放區位技術導則》,在公交地鐵站、寫字樓、居民集中區周邊施劃8895個非機動車停放點位,并加快推進電子圍欄和立體車庫建設,解決共享單車停放問題;積極參與天府綠道建設規劃,構建城市三級慢行系統,為群眾提供更好的騎行環境。引導企業主動履責,與摩拜、ofo小黃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,共享騎行大數據,引導共享單車科學投放;針對共享單車發展過程中的問題,建立“3+7+N”協商機制,督促共享單車企業采取“大數據分析+線下網格化運營”模式,有效維護共享單車停放秩序。三是倡導“合乘”,減少小車空載率。圍繞轉變交通出行方式、構建綠色交通體系的總目標,會同市級有關部門充分調研論證、綜合評估,大力推進合乘出行新方式。選擇2條南北向主干道試點設置HOV車道,引入高科技的紅外熱成像設備自動抓拍。啟動互搭拼車計劃,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現代科技作用,攜手“低碳行”公司,開展以“私車互搭、共享出行”為主要內容的“互搭拼車計劃”,引導私家車主輪流停駛,免費互助搭乘,集約低碳出行。
四、厚植開放:破治理能力短板立社會共治格局
把導致城市交通擁堵的秩序亂作為突破口,堅持問題導向、民意導向、效果導向,重點處理好依法治理與文明浸潤的關系,統籌政府、社會、市民三大主體,統籌改革、科技、文化三大動力,形成開放包容的社會治理格局,有效規范交通參與者行為,在全社會厚值信仰法律、敬畏規則、尊重他者的文明意識。一是捍衛法治剛性,讓全社會在守法中提升交通文明意識。堅持全覆蓋、零容忍、嚴執法,發布嚴管通告,常態長效嚴管,從嚴整治“七亂”交通陋習(亂停放、亂變道、亂掉頭、亂超車、亂鳴笛、亂用燈、亂用手機)、“五車”野蠻駕駛(工程運輸車、大功率摩托車、電動自行車、黃標車、低速電動車)、“三駕”嚴重違法(酒駕、醉駕、毒駕),依法嚴懲不怠,帶動城市交通秩序不斷改觀。打造“文明禮讓示范路口”,制定《人行道交通安全設施設置指導意見》,優化行人過街信號配時,確保快慢交通有序通行;聯合滴滴等社會企業和公交、出租等多車單位,強化司乘人員自律和內部管理考核,公交車、出租車和網約車在斑馬線主動讓行,掀起城市文明的蝴蝶效應。二是推動多元共治,“蓉e行”成為社會治理創新的試金石。以推動交通治理主體多元化和治理方式多樣化為出發點,攜手騰訊、百度、螞蟻金服、京東、滴滴、紅旗、摩拜、ofo等知名企業,建立“蓉e行”交通眾治公益聯盟平臺,運用網絡平臺的新型社會組織動員模式,通過積分兌換獎勵的方式,倡導“治亂治堵人人參與、有序暢通人人受益”理念,鼓勵市民舉報突出交通違法、報告交通設施問題、諫言交通管理良策、主動停駛少用私車,策動社會企業和群眾力量共擔治堵責任,著力構建“政府主導、社會主力、市民主體”的城市交通共建共享新局面。三是宣傳教育互動,引導全民用交通自律涵養天府文化。遵循新聞傳播規律,把握受眾心理特點,以運營思維引領交通宣傳教育,著力形成“臺、報、網、端”一體化、全方位、多層次、多聲部的傳播矩陣,提升交通治理的聚焦度和參與度。以跨媒體融合為關鍵,開通“明星交警譚喬直播間”和“交警深夜執法現場”,通過嚴格執法、詼諧普法,創下交警直播最高人氣;啟動“禮讓斑馬線·文明在我心”系列直播活動,點贊總量超百萬;以強化輿論引導效果為著力點,聯合省市主流媒體開辟專欄,持續傳播“遵守道法、綠色交通、文明出行”理念,持續曝光典型交通違法;以回應社會關切為出發點,組織新聞媒體在不同階段、從不同角度對成都交警實施科學治堵工作進行采訪報道,擴大社會影響力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